RandomForest(随机森林)
RandomForest在我印象里,是一个碉堡了的算法,因为用起来很简单,几乎不需要怎么调试就直接得到了很好地效果。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在Kaggle的Titanic分类竞赛专门拿RandomForest举例. 在学习RandomForest之前,请保证大家已经基本掌握了Decision Tree。这里有个很好的对于RandomForest的解释。
它的主要思想是将Decision Tree 聚合(ensemble)。根据wiki,它的实现主要 通过了bagging和Random subspace method两个方法。为什么要用这两个方法呢? Randomness! 前者是针对训练数据的随机选择,比如1000个实例中随机选择800个去生成树。 它的强悍之处在我看来是因为wiki里的这句话 “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trees tends to decrease the variance of the model, without increasing the bias.” Decision Tree的问题之一就是容易overfitting,显然bagging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(更多关于overfitting请参考维数灾难到学习曲线)。 后者是针对feature去进行选择,比如从100个 features里面去选择50个,这使得每一个子树都不完全相同。之后再根据正常的Decision Trees算法去生成树,这里有个参数(free parameter)需要用户选择, 就是生成多少个trees,一般来讲,当然是越多越好了,最后根据各个trees的结果去投票(vote),算出最终的结果。 但是tree多了以后运算会超级慢,这是个不得不要考虑进去的问题,准确+慢 vs 不准确+快? 这时候,Out-of-bag error就是判定生成多大树的标准之一了,quora有个很好的解释, 大概就是说,在我们bagging的时候,从1000个实例选了800个,那么剩下的那200就组成了out-of-bag examples, 我们可以把这200个实例组成测试的trees,这样通过测试trees就可以大概知道RandomForest的精确度。